解封了,怎样避免发生纠纷?情绪的来源告诉你

摘 要

  上午八点,往小区大门口看过去,里里外外差不多十多个人正在排队扫码出门。齐刷刷地戴着口罩,大门外也稀稀疏疏地看到不少人影流动。不多久,院子里就有一两位叔叔阿姨们,提

上午八点,往小区大门口看过去,里里外外差不多十多个人正在排队扫码出门。齐刷刷地戴着口罩,大门外也稀稀疏疏地看到不少人影流动。不多久,院子里就有一两位叔叔阿姨们,提着买的东西回来了。听他们说附近超市只开了一家大型的,排队排了一里多地。其他所有门面店铺都还关着。看样子,这解封的工作也是需要慢慢推进的。不一会儿,门口一位阿姨因为想要出门竟然跟门卫师傅由咆哮到动起了家伙,110都惊动了。那个火爆的脾气哦真的是不得了。这解封的第一天也是够热闹的。

不知道是因为学习习惯了还是宅家习惯了,今天居然没有想要出去的渴望。还是一如往常:一碗面条,一杯水,听课学习也挺美。不用化妆,不用倒腾,不用选择穿哪件,清水洗脸,一件睡衣一天的日子也不错。再想想,只一件衣服穿了俩月,实在不想再穿出去招摇。等啥时候外面基本都步入正常营运,有条件打扮打扮再闪亮登场吧!

说到面对解封的消息这件事,想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。看到迫不及待的可以接受,看到蠢蠢欲动的也可以接受,甚至因为急着想要出去,而不配合工作产生愤怒的也能接受……毕竟,面对同样的事情,每个人的经历不同(有的闭关两个月相安无事,有的闭关两个月暗潮涌动),所以产生的情绪也各有不同,因此而引发的事件也各自不同呈现。当作为一个旁观者,看到这些不一样的情景时,心里对情绪的认知又多了一些了解。

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会愤怒,会崩溃,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。而另一方面,又会感觉,为什么那多人遇到这件事不会有这样的情绪呢? 这时候就有一些人,会找很多诸如,因为他们的遭遇跟我不同,因为他们的条件比我优越,因为……等等理由。只是为了强调就是因为这件事我才这样的。

可是就像刚才说到以上的种种现象一样,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件事,却会引发许多人不同的情绪,那么我们会看到,这里面有一个被人忽视的环节。那就是,你会有这样的情绪不是因为事,是因为这件事让你产生的想法。比如:面对解封外出,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在扫码出门,大家都能理解,都愿意遵守。而那位阿姨不想戴口罩,不想扫码,她觉得她可以这样。她有可以不用戴口罩不用扫码的想法。当她的想法不被认可时她产生了愤怒。那么,我们又会观察到,是什么让她有了那样的想法?想法来源于认知,内在有怎样的认知导致了她会有那样的想法?在她的认知里有:不愿意遵守规则,对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漠视。那么,再接下来就需要去觉察,是什么形成了她这种认知?认知的形成,又源自于曾经历的过往事件带给她的影响,和经历事件时周围环境人事物的反馈造成的她此种观念的形成。

所以,这些内在的原因,才最终造成了她面对事件时引发的情绪状态。而了解和觉察到根本原因就会看到情绪爆发的本质。局内人了解后,就不会仅仅在道理上去与对方争个谁赢谁输,最后自己的情绪也被对方带入而两败俱伤。旁观者了解后,就不会从以事论事的道德评判员角度让自己站队,而谴责其中一方。当事人了解后,就会在情绪升起的一刹那缓一缓,给自己时间停顿停顿,从这种状态里走出来,才能改变这种状态。如果不能明白或觉察,那么未来,还会在类似事件中以同样的模式再一次呈现。

今天看到的是他人,反过来想想自己,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情况?相似的场景?只是诱发的原因和情绪程度不同罢了。不管是在家庭关系,夫妻关系,亲子关系,同事关系,伙伴关系……很多模式都在关系里相同的呈现。比如:嫉妒,比较,委屈,失落,愤怒,厌恶……在遭遇情绪暴力的时候给自己一些时间,透过情绪去看到自己,慢慢的,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。因此,也越来越了解他人。

事件不等于情绪,因为事件产生的想法引发了情绪。

文/晓斐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